视讯文摘
《了凡四训》讲记连载(6)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救错了。所有佛法里讲,求什么得什么,都是从内心求,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外面求,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外面是常数,外面不会变,心地是个变数,不是常数。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心地算是清净,没有妄想。他的心是守定常数,不知变数。所以他这二十年中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连哪一年考几名,不会提前一名,不会落后一名。因为他不懂变量的原理。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求在我”,在自己。道德仁义是内—德行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外—生活上的享受。内外都得,这个求才真正叫做“有益于得”。《华严经》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内外皆得大圆满。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没有一样不称心,自在如意。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就不会有人学佛了。
 
    学佛不是消极,是非常现实的。现在人讲“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这是实在的,你看就晓得了。一般讲现实,未必能得到现实;佛法里讲现实,是真正能够得到。须知佛陀教育之好,但是实在讲,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错会了意思,不知道它的好处。能够真正体认了,才晓得佛陀的教学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最殊胜、最良好的教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尤其是大乘佛法。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这是指现代社会,大众所追求的,能不能求得到?求不到。纵然得到了,那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而得到的,这才叫做求得。命里有的你求得,那不算求得,因为不求也得到。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一年赚了几千万,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命里没有的,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不是每个人都赚钱!若每个人都赚钱,股票谁赔钱?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甚至于做小偷、做强盗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来。
 
    古人明白这个道理,才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为什么?没能逃过定命,没能逃过常数。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人都会安于本分,自己日子过得好,社会也安定,天下也太平,大家都没有争执了。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没有的,常数里面没有的,我们能够求得到,这是属于变数。怎么求呢?要向内心里面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能够“反躬内省”—“反省”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向内心里存养厚德。他不懂这个道理,而只向外面去求,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这种求法,即使是“求之有道”,纵然你有方法,有手段,你有计谋,可是怎么样呢?“得之有命”。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袁了凡懂得常数,所以他不操心,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他晓得有命,打什么样的妄想,用什么样的手段,命里没有,决定得不到。
 
    “内外双失”。内是什么呢?心不清净;外面所求得不到,怎能不生烦恼。了凡居士这二十年,内他没有失,外面他失掉了。因为他不想了,什么也不求了。内,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平和,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见识比不上袁了凡。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理得,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这是“内外双失”。
 
    “故无益”,没有利益就是损失,结果必是有损无益。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我们明白了,应该有所选择。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首页 搜索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