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有关“触目惊心……”的文章是由老树先生看后转发给我的,问我:你怎么看?以下是当时我所回复地聊天记录,不妨也转发给大家看一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大致浏览了一下,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确反映了现下“瑜伽”的大量问题,这一点比较符合实际。
但是,他对于传统瑜伽的认知是存在很大偏颇的,明显是一种先入为主、带有个人导向性和目标性的研究。
当然,我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两点:
第一,“道”是根本问题,我一直比较坚定地认为:不识天道焉知人理?这不论是对待瑜伽还是其他问题,弃道求术都是看待问题偏颇的必然。此人的论点、论调亦然。
最要命的是,我一直认为很多现代“文化人”的问题出在了“文化惰性”上,比如研究瑜伽,却不认识瑜伽,不清楚瑜伽这个词的定义,更不了解它的哲学内涵;信佛的人,不知道“佛”是什么?佛教当如何界定。
这种“文化惰性”导致了今世之人习惯性地弃道而求术、失因而求果。
第二,就是在上述根本建立之后的“实证实修”。
我坚持认为:有术无道是妄谈,有道无术是空谈。
修学与修证是互为因果的。
现在的所谓印度瑜伽,我认为根脉、大道早已断流,但必须承认它的“术”是保留下来了的。
我一直提出,要想瑜伽得以正确传承,恐怕是必须嫁接在中国大道文化的理论基础上了。就如同佛教一样,在印度早已“灭”了——没有一部经典保留下来了,但却在中国的《大藏经》中保留下来了,这当然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文字传承有关,世界上唯一“通心法”的文字,是东方哲学传承地基础。
而且这位研究和批评角度,恰恰缺乏的是——瑜伽的心法,所谓“心法大道”,缺失心法就等于离开了道,根脉断了,一切就都会落入空谈和偏颇了。
不好意思,个人观点哦!
我们文道瑜伽啊,最崇尚一句大俗话:有用才是硬道理!我们为什么被人称为“中医瑜伽”,不是秀,其实这位应该好好读一读《黄帝内经》,他还应该懂点儿中医之道再来看待瑜伽问题,大概就不会……
在《内经》当中清楚地记载着中医的六大技法,其实在神农尝百草之前和东汉张仲景奠定中医药学之前,古人常常就是用导引术防病治病的。《异法方宜论》当中,明确指出“富贵病”最适合导引、按跷之术,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都是导引方。
可惜的是中国的导引术已大多“灭”了,只剩下少量的功法流于各个门派当中,而瑜伽术恰恰弥补了导引在“术”上的欠缺。
【老树:正本清源】
印度瑜伽缺“道”,中国导引术缺“术”,为什么不能相互嫁接一下呢?
其实,将来的瑜伽恐怕也会像佛教一样,从中国文化中重新崛起。
文化是根啦!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