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对所有养生的知识都很感兴趣,为了自己也为了传递瑜伽,会看黄帝内经等相关的书籍还有听相关讲座。自己的养生习惯,目前就是坚持瑜伽,拉筋。对刮痧,拔罐,按摩也很喜欢。有机会有时间也会去做。
……
【文道回复】:
这个问题不是在问您对养生的兴趣爱好,它不是一个兴趣调查的问卷,是让您直接说出自己经常性实施的养生习惯,以便根据你的体质情况帮助你分析它是否可行,有没有因为某种养生习惯而掩饰了你身体内在的问题。
好,既然你说你对养生感兴趣,还看《黄帝内经》,那你应该清楚——里面哪一条让人不吃主食了?又在哪一篇当中点到了“以酒为浆”、“饮食有节”?什么是“天真”?你再看看自己,是离它越来越远了,还是越来越近了呢?
看了、学了不做,等于没看、没学。
之所以提倡大家学点“大道文化”,学“道”起码有一点好处,不会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活在人嘴两块皮(正反都有理)当中。比如你,人说吃主食会胖,你就不吃主食,现在又有人说这样不对,于是你就纠结,是吃了也纠结,不吃也纠结,于是就关闭心门视而不见、自欺欺人地抓起零食来回避正餐,接踵而来的便是愈加的自责,最终身心俱伤。到底是心理疾病影响了生理疾病,还是身体伤害继而引发了心理问题,恐怕只能是越来越复杂。
所以,你的问题早已经不在是单纯的吃饭、拉屎(便秘)问题。
心法生万法!
至于传递瑜伽,是需要自身的实力跟悟性的,不只是信心的问题。
.........................................................................................................................................
会员××:
身体最主要的变化:
* 胃口变好了,不太想吃零食了,饿了就想好好吃饭,以前我每天纠结于吃不吃饭,人家吃饭的时候我叫唤着减肥不吃,等别人吃完了,我就开始四处找零食,其实一点儿都没少吃,然后就开始内疚自责。反正每天脾气都会因为这个受影响,容易发脾气。
* 练习文道瑜伽后,甚至前一段时间,跟大家一起吃饭,不再执着跟自己较劲一定吃素,还能吃点儿肉了,但是吃完也不是很舒服。(我近20年基本吃素的)
心的变化:
* 觉察能力似乎提升很多,比如发怒后能够及时与自己对话,问自己为什么生气?有没有更好滴解决办法?怎么又生气了?是不是自己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等等。。。
* 另外,感觉现在似乎也没什么气好生了,真的遇到不高兴的事儿的时候,原来一点就着的那股怒气根本提不上不来,都在胃以下的地方。。。
* 对很多事情比较包容,以前死对头的直接上级领导,现在也能保持较融洽的工作关系。
* 对很多自己一直认为正确,执着的理念、做法等也不是像以前那么执着了,比较随缘随意了。这样以后,发现自己很开心,对自己对别人都更加柔和,家人也说我脾气变好多了。
【文道回复】:
我感觉您可能平时会有些焦虑的情绪。
首先,您能不能试着让自己尽量静下心来,哪怕就一小会儿时间活在当下呢?现在就用一点点静心的时间,回头看看自己上面的这两段叙述。你在第一段的叙述中,哪有什么“身体上的变化”?不还是你的心理状态吗?
我下面要对您说的话很重要,希望你静下心来,用心而非眼睛来读,好吗?
1、先回答我两个问题:第一,什么叫“饿了就想好好吃饭”?第二,“怒气……都在胃以下的地方”是指什么?
好,我给你的建议不是饿了吃饭,也不是想不想吃饭,而是要按时、按点、按顿、按量的好好吃饭,“饮食有节”不是方法,而是“道”,是“原始动因”,不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得病,就会早衰,没有什么谈判、解释、说理的余地,连三岁小孩都知道。这是人的本能,又叫“天人合一”。
2、你的症结问题是心理问题,不要再拖了,你必须面对它,去找一个好的心理医生,解决它。你已经由原先的焦虑而引发出些许的“强迫”了,这不是一个可以跟身体说理的事儿,你如果一再的回避这个问题,其他问题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这跟吃不吃肉没有必然关系,正相反,我从来都不认为吃素有害健康,我本人就是一个以素为主的人。
3、从你接下来的一段话里,显然反映出一个重大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是对瑜伽的误解。
你所说的“觉察能力”,恰恰是一种抓住不放的妄念,而你后面所说的“自我对话”只是一种自责和“头上按头”的心理压制,不是纾解,你是既拿不起,又放不下。
要知道,无论是在心理学还是催眠术当中,界定一个人心智健康的重要能力之一,恰恰是“懂得停止内心对话”的能力,它靠的不是强迫和压制。我在电视讲座和书中都曾说过,既不是“苦思冥想”,也不是“什么都不想”。
所以,你所说的这种“觉察能力”,恰恰正是你纠结和焦虑的心理因素。妄念这东西就如同脱缰的野马,请问您有控制和驾驭它的能力吗?恰恰是越想越乱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越想越通、越想越高兴、越想越舒服的概率。结果只能是两个,压制后得病;或者继续发怒,然后再懊恼、再纠结、再自责。
记住,瑜伽及佛、道文化,从来都是教人做减法,无非就是修的“放下”二字,但是这首先需要有“看破”的智慧。可能人家觉得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儿,而在你看来却是一堵墙,总是难以逾越,你总是一边纠结一边又企图绕开它。比如,地下有一张废纸,有人看到了,连想都不用想,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就完事了。而总是有另一种人,走过来看到这张纸,走过去又看到这张纸,看到一遍就讨厌一遍、厌烦一遍、纠结一遍。然后,就在想着为什么会有这张纸在地下呢?到底是谁扔在地下的?别人扔下的东西凭什么我来捡?会不会是我自己没留神扔下的呢?我捡是不捡呢?我捡了别人会怎么想?不捡,别人又会怎么看我呢……
听清楚了,这不是什么“觉察力”,别说放下了,你连放松都还没学会。
所以,在你这一段的整个描述当中,你认为是收获的东西,恰恰正是你的症结问题。潜意识在“帮助”你美化这些问题,这也是心理学中非常典型的特点之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