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修福积德超越宿命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处我们见到了凡尊师重道的真诚表态,并不是随便说我相信,我一定照做,过了两天都忘掉了,他认真的去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叙述。从此把从前种种的习气,种种的毛病在佛前尽情发露,丝毫不隐瞒。而且“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说自己种种过失的情形,向佛菩萨陈白,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求佛菩萨为作证明。《宝王三昧忏》里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将自己的过失一桩桩的说出来。
尤注说:“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聪明智慧的人,自己弊病愈多人知道愈好。人家批评一句,人家责骂一句,业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恶越积越大,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所以有过失不要隐藏,别人说出来自己要感谢。纵然没有过失,人家冤枉了我们也好,冤枉我们也是替我们消业,不必去辩白、辩护。常常为自己辩护,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说了,那个恶就大了。
中国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贤明的帝王,就是他不护短。任何人可以当他面说他的过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责备人,为什么?他要知过改过。
了凡先生发愿“先求登科”,这“科第”是他命里没有的。命里没有,而求得,那才是真正求得的。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条”,发愿改过修善。“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天地”是讲神明。报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云谷禅师赠送“功过格”给了凡先生。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列出具体的条目。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
教导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每天反复检点,有过失要记下来,修的善事也要记下来。
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间有一些读书人以此来修身,佛门里也有。莲池大师就编有功过格,名称叫“自知录”,完全是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提供给四众弟子做为断恶修善的标准。功过格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可以给我们做参考。了凡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时代背景跟现在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换句话说,许多事相上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守住它的原理原则,要用智慧,然后细想当前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法。目前还没有人给现代人编一个功过格现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过格,我们要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云谷禅师如果教他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个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
我们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着重在背书,背诵《无量寿经》。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岁以前是求学最好的黄金时代,能把这部书背得很熟,一生受用无穷。
这种作法是一举四得:第一、中国语言不会忘掉,尤其是海外的侨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中国文字能够认识;第三、目的是通达文言文。文言文能通达,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他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学问;同时,第四、也有能力读佛经,作为佛学的基础。佛法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背诵经典是根本的基础,非常重要。能断恶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净心。“以期必验”,所求必定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