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中国的大德—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第一是孔老夫子,所修的是“百世之德”。孔老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利益百姓,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着想。他一生从事教学,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已经七十多代了,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不但是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夫子的后代,特别加以礼敬,特别招待他。种善因得善果,于此显见。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十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将相建立一个政权,能够传十几代,像清朝传了十代,从顺治到宣统,如果祖先不积德,那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人不相信这些事实,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权谋、有智慧,这些想法都错误了。祖宗积德,及本身宿世的德行,感应道交,有同样德行的人,生到了一家,才能够保得住。
小而言之,我们家庭的事业能够传多少代?我们举个例子,像台湾的同仁堂。同仁堂原来是在北京,也是祖先积德,这个堂号作了一百多年,百年老店。他传多少代?老祖宗存的心仁慈,开药店是以救人为目的,利润不在乎,只要生活能够维持,店面能够维持下去就可以。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不是以个人享受为目的,是以利益社会,帮助苦难的众生为目的。他存这个心,所以他能够维系一百多年。如果子子孙孙不变祖先的宗旨,他的公司行号必然能够不断的延续下去。不像现在许多人开的公司,开不到两三年就倒闭了,这就是德薄。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能够传三世二世,也“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我们中国俗话常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这是德很薄,以至于他不能传下去了。过去社会对这些事很重视,现在观念完全改变了。甚至于有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不要儿女,嫌儿女麻烦。
现在社会的结构根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有社会福利。美国或加拿大,谁养老?国家养老,不需要靠儿女养老。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六十五岁退休了,国家有养老金,按月送来,比儿子还孝顺。这是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比从前好。从前老人唯有儿女来抚养;现在的社会逐渐趋向于由国家、由政府来照顾。
但是因果的原则是不会变更的。这是世俗的观点。在出世间法,尤注说:
“出世圣贤。以绝欲断爱。为去惑转智。超凡入圣第一功修。惜俗情未及了解耳”。这种观念至今还存在。年轻人发心出家,父母亲友总是想尽办法来阻挡,原因在他不晓得,还守着旧观念,无后为大。佛法是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他看到整个宇宙,实在是认清宇宙本来面目。我们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看不到全体,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分。在十法界里只看到人法界,人法界里面只看到现前,看不到过去、未来,所以眼光没有佛菩萨那样的透彻。家里面如果有人出家,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第一殊胜之事。
可是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出家修行要是没有结果,于家庭没有损害,于自身必定堕落。佛家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了道的确很不容易,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决定要证果。至少也要决定往生净土,超出三界。
譬如小乘一定要征得须陀洹果以上,虽没有出三界也不要紧,为什么?征得位不退,就算是圣人了。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不会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决定证阿罗汉果,时间虽然长,不堕三恶道,算是有成就了。
以这个标准来看,在大乘佛法里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见思烦恼断一部分,也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才算是成就。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掉,这一生就没有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八十八品见惑断掉,在大乘圆教里是初信位,小乘是初果位。。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还是要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要还债,十方的供养你必须要一一偿还。人家不是白白的供养你,一定要偿还。
如果征得小乘初果,圆教初信位了,供养的人都有福了,也不要还债,他的确种在福田上了。依此标准来看,我们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谁有能力可以做到?
做不到还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一定要能往生,若不能往生还是不行。实在讲求生净土,比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容易得多了。生西方净土,八十八品见惑一品不断都没有关系,所谓带业往生。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真实的愿行,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弥陀经》上看得清清楚楚,发心出家,一定要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