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公算的宿命论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是第一小段。
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的语气,是勉励其子,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所以叫做“家庭四训”。
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是读书求学从政,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
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从“可以养生”起四句话,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
老人就告诉他:“你是将来要从政的人”。“子”是对人的尊称,“仕”是做官。“仕路”就是官场,像现在的政治界一样的意思。“明年即进学”,因为老人会看相,就叫他赶快去进学。“进学”就是从前国家用人,都要经考试来选拔人才。如果考上了秀才就会派进到县立的学校读书,所以叫做进学。并且说:“你是从政之人,为何不赶快读书呢”?“余告以故”,了凡就把母亲告诉先父希望他学医的原因,向老人说明。并且请教老人姓名和住所。“里居”也包括籍贯和住处。老人就告诉了凡先生,他姓孔,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子”就是宋朝的邵康节,这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皇极数》就是《皇极经世书》,这本书也有相当的份量,收在《四库全书》里,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它推算命运的范围非常广泛,整个世界国家转变都有论定。所以朝代的兴亡,个人的吉凶,完全从数理上推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学问。这的确是有根据,相当科学的。所以每一个人,甚至每一桩事皆有定数。这就是佛法里讲的因缘果报,只要你起心动念,你就有定数。只要你没有心念,那你就超越数字、数量之外了。
修行人往往能超越,为什么呢?因为他入定。入了定,他的心就不起作用,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念头,就不落在数量里。由此可知,只要你有念头,就必定落在数量里。换句话说,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够把你的流年命运推断得清清楚楚。
所以凡夫都有数。唯独超越三界—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就可以超越宿命。即使是三界之内,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像他们修成了四禅八定,能不能超过数量呢?的确他在定中,数对他失去了作用。但是这个失掉作用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永远的失掉。为什么呢?他的定力若消失,念头又起,就又掉到数里去了,想逃没法逃出,在这边缘上,心一动就掉下来。这就是他为什么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了。如果定功再进一步到九次第定,永远保持不会退转,他就超越数量了。这时他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法里称为圣人、阿罗汉。我们懂得了这个原理,所以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数的。既然有定数,我们就要用平常心来看这个世界。好的顺境不必喜欢,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伤。为什么呢?一切都是注定的。
孔先生精通《皇极经》,是邵康节的传人。这也是代代相传,都是有师承,一代传一代,他看到袁了凡,就把他看得很清楚,而且告诉他“数该传汝”。你跟我有缘份,我这一套学问,应该传给你。可以说孔先生找到了传人了。
“余引之归”。了凡先生就请他到家里去坐坐。了凡很孝顺,告诉他的母亲。他母亲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而且告诉他,要算算命,试试看灵不灵。这是处世待人的良好态度,礼貌很周到。你所讲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要经过试验才行,绝对不是冒然就接受。所以先试试看。这一试是真的,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灵验。这样他的信心就生了,对孔先生的建议也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