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讯文摘
如何开启佛学之门——序 【文道】


诸位会员朋友:

  大家好!

  有许多朋友通过专业咨询平台等渠道向我们提出:希望了解和认识佛教,却不知从何处入门,且恐怕自己走入偏门、出现偏差或理解有误,而未敢盲目介入,希望我能为大家介绍一些入门书籍。
   首先我要恭敬合掌:感谢各位朋友的信任,这是关系到各位慧命的重托,这是比生命更为重大的问题,理当慎行!文道恐自身慧根、福德浅薄,而未可随性造次。幸好想起恩师生前教诲,至今历历在目,因此我就将恩师当年教导我们这些弟子入门之法恭敬奉上——《了凡四训》
   这是现代人入门修学佛教的基础和必须明理的一课,我们当年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凡事都是有目的、目标和作用的,我们修学佛教也不例外。我本人极不赞成用经典来武装嘴皮子,而根本不解其意,我近些年来见到不少人声称自己经常读《金刚经》、《心经》及《楞严经》,也能背上一两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类的名言名句。

   你若问他:“看得懂吗?”
   他会毫不犹豫回答:“看不懂!”

   若你再问:“看不懂,那你读它是为了什么呢?你想用它来解决你的什么问题呢?”
   一般便不知所云了。

   再问:“读过开经偈吗?”
   回答:“没有!”

   我便背给他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又问:“既然看不懂,不解如来真实义,您如何受持?受,是接受的意思,不懂的话你怎么接受?持,是做到的意思,不接受如何做到?”

  所以,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佛教它不是迷信,“佛”这个字原本就是“觉悟”的意思,因此佛不迷人,是你自己在迷惑自己,为什么不求解?不解其义为何不从基础开始,不从明理起步呢?佛教认为“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啊!正信、正念不生,您怎么入法理呢?不入法理就谈不上修学,不修学你读它干什么?用我师父的话来说,这样读经、念佛顶多比骂人好点。为什么?因为没有真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为你无法从中受益。
 
  因此你要清楚佛教它是什么?(就像很多人不知道瑜伽到底是什么一样,便糊里糊涂地盲修瞎练,结果只能是迷途。)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
释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关于人生、宇宙的教育。
 
  我们经常强调一句话:有用才是硬道理!学佛也是一样,如若没有真实有效的作用,请问您学它干什么?
 
  当然每个人的智慧德相和根性深浅都不尽相同,就像修炼瑜伽的道理一样,不可勉强,人人都要打好基础才是最牢靠的方法,学佛更得打好基础。但也不要畏惧艰难,佛教说了,精进也需要勇猛,关键是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由于佛教为“二足尊”,即福慧双修才行,我们大家平常恭喜别人和希望听到的恭喜话,便是一个“字,可是我们要清楚这个福报它究竟从何而来,无福、没有福气的人又是怎么回事呢?命运又是怎么回事?人活着到底是该“听天由命”,还是“命自我立”,如何才能成为“有福之人”呢?
 
  这些问题如果您不明白,就无法开启佛学之门,佛学不是用来展示名言名句和个人才华的,它是“实证实修”的法门,是有大妙用的,是“大道”和真理。
 
  《了凡四训》便是当年印光大师极力推荐和大量印刷赠送的书籍,它是教会我们如何改变命运的方法,这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我发现很多人虽然都曾读过这本书,却如同翻看《故事会》一般,只会说出个故事梗概而已,却完全不识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我们虽然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但极有可能你所认为的“善”,它恰恰是一种假象和表象,而内在却隐藏着你所看不到的真恶,如果你颠倒了,不识真假善恶,走错了道,那岂不是天大的冤枉吗?可见,判断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智慧的。
 
  所以,这本书中的重要一个章节就是教我们识别——真假之善的,希望大家用心了解。还是那句话:“智者求起因,愚者求其果。”因为,有因才有果嘛!
 
  另外,我建议大家养成阅读原文、古文的习惯,反复阅读,这也是修心,大有好处。当然,我们深怕大家不解其意,所以在关键之处将附上部分净空法师的讲解片段,以帮助大家明理。


 

  祝大家功德圆满,常生智慧!


 

文 道

                       

2015/10/21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首页 搜索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