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生活里,人对四季更替、风物长新的感受是很迟钝的,被裹挟被推动着疲于奔命。
但养植物,不是投入就能立马得到反馈的行为,从种子到鲜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就会耐心更好,标准更高,目标更大,做事更从容专注,不计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池一城的得失,“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与其说是我在养植物,不如说是植物在滋养我。
这是我在一位花友的分享当中,看到的一段话。
何谓修身?何谓养性?对于现代人而言大抵有点儿“吃饱了撑的”需要消食的意思了。
譬如养花,同为一事,相异何在?有人满眼含花,有人却把心放在了根上。满眼含花人的心注定是疲累的,因为他们宁可在漫长的等待中计算着繁花盛开的那寥寥数日,却从未见过种子内存的生机。
富贵亦然,在内不在外;
生命亦然,在内不在外;
瑜伽亦然,在内不在外;
修身亦然,在内不在外。
肉眼凡胎者尚未见到过生机原有的“长相”,却已在恐惧于它的退失和离场了。
修身者有无自问:何为养性?无心者何“性”之有?谁人能养?谁为被养?养者何为?
难道人对四季更替、风物长新的迟钝感,被裹挟被推动着疲于奔命的那颗心,可以承载“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个大道本体的命根?
《金刚经》里的一段名言大约尽人皆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六如”之相本身无妨、无碍,有碍的是最后那一句,我们不愿意、不明了、不会、不肯“应作如是观”。
观花不观根,观根不观生机背后的“灵动”之因,又如浮萍何异?无有根性或根性不利,你养它何为?何趣之有?因此无异于在梦幻泡影上作作秀,吃饱了以后的化化食,攀附风雅后的“头上安头”罢了。
“与其说是我在养植物,不如说是植物在滋养我”。养“我”什么?养我之心性也!万物皆是吾之师,皆为我说法,皆为唤醒我一人。天人本自合一,皆非吾能给予你之繁华,是你一点一点破土而出的显现,为我道出了深藏其中的法理与根机,蓦然间你我皆亦“亭亭”,“无忧,亦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