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入伏了,说起三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三伏”究竟是从那一天开始的,竟被一些养生馆的小广告忽悠,从夏至甚至更早就开始玩起了各式“三伏”项目,什么灸啊、推啊、敷啊、贴啊、烤啊,无非是因为逮着了中医里的一句话:“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结果呢,是既没有搞清楚时日,更没有搞清楚如何养阳,什么人才需要“冬病夏治”?便似乎担心过期作废似的趋之若鹜。
三伏天究竟是哪一天开始呢?
不是夏至那天开始,而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算入伏的第一天,今年就是今天(7月12日)开始入伏,前十天叫初伏,中间十天叫中伏,后十天叫三伏,30天后出伏,正好一个月。
入伏让人感叹的是——现在的人啊!是不玩点极端不罢休,一面是“寒凉派”,一面是“温疗控”。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夏季要“无厌于日”,而很多人却偏要冷气开到头皮发紧,冰水、冷饮、凉茶、冷冻西瓜不断收入囊中,非要把人体当中的“只此一丸红日”早晚变成“冰川纪”,前路等着你的就是——肿瘤癌症、风湿病、心梗以及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就因为这亟不可待的一时之快而玩命的作死,却将付出一生病痛的代价,值得吗?
反之呢?就是这铺天盖地的“冬病夏治”。好家伙!你如果搞不明白体质的寒热虚实,就敢让那些满大街不懂道的所谓养生馆胡灸乱疗的,推来刮去的,这精油那药膜的…… 你也不怕伤了气血。
不要以为“内病外治”就只是有益而无害,记住了:连医生都不仅要懂得辨证,而且外治也是要讲究各种“火候”的疗法,不比内服药的道行简单啊!尤其是心脑血管病人,原本夏季属火、心又属火,尤其要特别留意,如果你再胡乱灸疗,不明就里地胡乱“冬病夏治”,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危险行为,因为本来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多存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和心肾不交的问题,你再去用阳药灸疗、灸贴,这岂不是“引火烧身”吗?
有时候我在想,《黄帝内经》明明说的是“百病生于气也”;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不生病的原理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明白白、毅然决然地指出:“经脉者,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管你是什么内治、外治、混合“治”,就算你治上大天去,治病、调病、不生病的大招和最高境界、最佳手段无过于此嘛!
这才是不会出现极端和偏颇的“大医”治法啊!
你放心,这样一种大道至简地大招,永远不会变成大众的流行趋势,因为大多数人都宁可迷恋“术”,而弃之以“道”。这是因为人们只对自己看得到东西发生兴趣,这就是“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嘛,自然是眼睛能看得见的东西。然而“形而上者谓之道”,唯有“得道”才能“多助”,得谁之助呢?天之助,行天道才有可能得天助嘛!
说点儿显而易见的道理吧!
你吃药、用药不也得入经嘛,那前提是你搞清楚虚实、阴阳了吗?你知道“冬病夏治”治什么吗?哦,我们总以为只要腰冷、腿寒、拉肚子、痛经等,就一律都该温疗火灸吗?请问:如果你要是因为“肾之府”偏离了“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道,而造成的呢?你不考虑扶正和通脉,用火疗能解决质的问题吗?
中医的宗旨是干嘛的?管你扶正还是祛邪,无非是在纠偏而已,这是中医的王道、天道。但如果不明虚实、正邪,就一味地跟风、随大溜,一旦搞偏了,后患无穷不说,恐怕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一年当中,三伏的确是养阳的大好时节,如何养阳,不是躺着、吃什么、喝什么就叫养,中医说“动则扰阳”,又叫“振奋阳气”,所以不能把三伏大好时光呆在空调房里耗掉。但是,现在大家又都变成了艾灸、火疗、三伏贴之类的,没错,有一定道理,但是你要知道,那只是提供给风寒痹症之人用的,比如风湿病等。哪怕你是个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也得分清寒热虚实,强直性脊柱炎的人难道就没有阴虚之人吗?所以,天底下没有“照方得病”的道理。
即便你是虚寒体质,也不是就得一味偏向温补、温灸、温阳疗法的,为什么?举例:很多男士补肾、壮阳,结果最后死于肾萎缩(萎缩到橄榄那么大),为什么?耗干了肾阴、肾精、肾水。肾属水,肾藏精,所以要封藏,叫“封藏之本”,结果都被你给“烤”干了,耗干了,不就萎缩了吗?
还有,为什么老祖宗说的是“动则扰阳”,而不是补阳、养阳呢?那是老祖宗早就料到了他的子孙后代们就喜欢“作相”——望文生义,那岂不就变成大汗淋漓、躁动不安、消耗性健身能够“补阳”了吗?哪有这样的道理呢,所以用了一个“扰”字,就是怕我们走向极端,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扰”是有偏性的。其实,这里所说的“动”,倒不如说成是“运”更精确,阳气是用来温通的,不是用来外泄的,那就伤阳、伤气了。要不怎么理解:“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呢?如何理解“以静制动”呢?
那么,真正会补阳的高手是怎么玩的呢?就是调阴阳,调阴阳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就是张景岳所说的:“善求阳者阴中求阳,善求阴者阳中求阴”。什么意思?就是要保持阴阳的平衡,只要偏了就是病,大偏就是大病,小偏就得小病,不太偏,就不怎么得病嘛!
什么是阴阳合一?我们在解释什么是“瑜伽”的时候,早就说过了,它是一体的两面,本就是一个整体,分不开的,分开了就叫“二元对立”了,太极图的那个圈就没有了,就变成“阴阳绝离乃亡”了,人是怎么“作死”的,就是这么作死的。
同样,瑜伽(Yoga)这个词它也是这个意思,“结合”、“连接”、“一致”,你一旦玩倒了、偏了,不是作病就是作死,这是定数。所以不要单把瑜伽看成是“术”,其实这个词是简明扼要地定义了“顺则昌逆则亡”的——天地大道。
瑜伽导引法(中医瑜伽)是干嘛的?在导引术的六大功用中明确指出:“疏通经络,引治疾病”。能疏通经络,就能“治百病,调虚实”嘛!《内经》说得更高调,还能“决生死”呢!
我们只要修炼正确,再不济,“夏练三伏”也不至于得不到“春夏养阳”的功效吧?何况药物在“骨正筋柔”、“易筋易骨”与“整脊”方面,恐难与导引方相比吧?
其实,就中医而言,无论是药物还是其他疗法,都是要入经、入穴、通气脉的,而瑜伽导引法(或者叫“中医瑜伽”)不仅通经络、气穴、疏肝理筋(肝为心之母)以外,可别忘了它还有一个重要的、药物无可替代的特点——调神。调节了心神,就调节了气机,因为“神能驭气”,靠的是什么?以静制动。
所以,无论是“冬练三九”还是“夏练三伏”都是有其“道”和“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