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四圣心源》后序(摘要)
【道光年 张琦】
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风俗政令,有时代之异也。
这段话,说明了中医是研究“道”和规律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是研究本质的。
无论你的症状(现象、表象、体征)发生千变万化,终究还是“人”身上发生的变动,人又是自然的产物,这就是本,中医就是研究“本”的,是以人为本,而不是无休止地竞逐那些由“本”而幻化出来的各色表象。所谓“智者求其因,愚者求其果”,这也正是智人和庸医、上医和下医之间的区别。一个是求道、求真理;另一个却是追逐现象和结果;一个是先知先觉,一个是后知后觉。
所以,从事物的本质上来看,“一病之作,古今如一”,何为“如一”?一者,为真,为不二。如果你“二”了,一定是你不懂道,不懂事物的规律,迷失了。其人治病也必是目光短浅,即便不把人治死,也必将后患不断,所以便出现了大量的——后遗症、并发症、合并症,这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换病”,甚至是由原来的“一病之作”换成了越来越多的“终身疾病”。
所以,古人在提醒我们:大道、规律、真理是不变的,没有“时代之异”的。而“术”、“法”只是随之而来的变化,但始终是术不离道的,是为“道”服务的,道为体,术为用,才是硬道理。
这段话也说明了: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以时代的变迁和“风俗政令”,以及“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所左右,否则只能是用鸡蛋碰石头,受惩罚的历史实例比比皆是。这就应验了黄老学说中的论断:“顺阴阳则生,逆之则死。”、“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体损。”
再看下面一段:
天下之民,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以生人之道,为杀人之具,岂不哀哉!
故凡艺成可殊途,惟医必归一致。古经具在,良验难诬,有识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说得好!现在唯有我们中国是“古经具在”了,然而恰恰令人不解的却是——中医学院的学生,未来治病救人的医生,几十年来却基本不读经典,更谈不上深入研究经典了。而中医之道本源则来自天道规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哲学,而作为一名科班中医的专业生,花了近十年的在校时间,却不读经典,不明大道,不研究古今验方,不学诊脉,不重实践和临证,不通心法,却改信冷冰冰的仪器,甚至只会用抗生素、降压、降糖等等西药。很多人即使到了博士生毕业,都30多岁了,如若有幸的话,才能寻得一位中医名家,方才得以从抄方开始学起。而过去家传中医,人家做的是童子功,从小就开始读经典、打基础、背诵本草、抄方,跟着大人、师父口传心授,早已累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这才是经典、心法、临证的完美结合,有道有术,以道御术,且根基牢固。
所以,现在卫生部对于中医学院也提出了三大要求:读经典、访名医、做临床。而这三条的缺失,正是时下中医青黄不接的重要原因,否则中医必将面临断脉的危机。这也正是“肘子”们及其背后那些人所希望看到的恶果,尤其是年轻人得明理啊!尤其当今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明正理,何以治邪?不知去伪,何以存真?
可见不是现代,而是自古以来,中医就正道沧桑、命运多舛。所以,我们得清醒地明白:“古经具在,良验难诬,有识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这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关乎生命的“生生之德”。
.................................................
另外,延伸到佛教当中,其理也是如此。如今的确不少人“信”佛教,但却连佛、佛教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人,大有人在。
请问你如此累累巴巴地烧香拜佛、跑佛教名山,跟信佛、学佛、佛教又有何关系呢?无非是想着去“贿赂”佛菩萨而已嘛!可是,如果能受你贿赂就给你好处的,那还是真正的佛菩萨吗?你这到底是心诚、虔诚还是“钱成”呢?
这又是不读佛教经典的结果,佛经——就是佛说过的话、佛的教诫,你却不听、不学、置之不理,却非要把“心外求法”当佛教,这与佛教还有哪门子相应之处呢?
请看下面,净空老法师在解《楞严经》中说的一段话:
所以凡是祈求鬼神来保佑,甚至于把佛菩萨也看作鬼神,这个是冤枉极啦,这个也是迷信到所以然处了。
可是我们看看,不要看别的地方,就看我们本省,这个佛教界,那一些寺庙,那些信徒到里面烧香拜拜。有几个人懂得真正佛教的教义,而不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拜的呢?那又有几个人呢?几乎我们在外面所看到的,都是把佛菩萨当神看,把那个神,也当作佛菩萨看,简直就分不清楚。观世音变成神了,土地、城隍也变成菩萨了。这是谁的过错呢?绝对不是佛教本身的过失,是当人自迷啊!他自己迷惑颠倒啊。神是神,菩萨是菩萨。绝不是说,你迷了,哦,神都变成菩萨了,菩萨也变成神了,没有那回事情。迷者自迷啊,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
忙活了经年累月,却全都是迷信,全走上了邪道迷途,岂不是天大的冤枉吗?这都是不学经典的结果。
素不知无论是中医还是佛教经典,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大作用的,且是讲真理,是关于人生、宇宙法则的教育,起码也是教会你幸福一生的“大道文化”。不是让我们拿来装模作样、自欺欺人地满足“仪式”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