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尤其是深秋,还有一个特性——悲秋。
为什么呢?
所谓“五脏生五气,以生忧思悲恐惊”,五脏和七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它们的纽带、媒介和动力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五气”,有了它才会产生人体的动能,但是这种动能是有两面性的,既能产生正气,也能制造邪气。你有本事把它调顺了,它就会“归类”到正气一边;如果脱离了本位,跑偏了,再与外邪一勾结,那就产生了邪气、病气。
可见,治病要想求本的话,最大的“杀手锏”就是——要掌握气机的运行规律,这是“道”;然后,就是学会调节气机升降出入的办法,这叫“医术”。
中医古来本就是“医道合一”,却被如今之人颠倒成了“弃道求术”,失道必然寡助,无有良效也是必然。
为什么有“悲秋”之说呢?
从道上讲,到了秋天,人容易出现伤感,这是自然界的萧杀之气对人身心、气血的影响,因为人与自然是相应的,所以当你的身心及内在环境与外部的萧杀之气产生“共振”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我索性把这种人称之为:“跟风”性体质。
啥意思呢?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就是这种人的身心容易受到外部气候环境的左右(注意!我说的不是影响,而是被左右),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心理状态,包括气机运行的状态,都会像变化无常的气候一样风云变幻。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人,你以兴高采烈、阳光灿烂的心境给他打电话,或者打个招呼,明明昨天见面的时候还是春光灿烂的呢,哎!今天突然就变得莫名其妙地阴气沉沉或者烦躁不安、爱答不理的。
这种“跟风性体质”的人,基本都是没有自主调控能力的人,或身或心,这也叫“人心向外”,不要以为“宅”人就不是“人心向外”,凡是心随境转的人,在瑜伽和佛教看来统统都是“人心向外”之人,这就是产生烦恼的根源,当然一定也包括疾病的形成。
所以,悲秋和气郁也不是一种人人都有的必然反应,如果是必然反应,调控、调节、调治也就无从谈起了。
“悲秋”表现在人体当中,往往就会反应出肺气不舒和气郁或者是肺气虚的症状、表现。
因为,肺的功能和特性是宣发、肃降,但是它在五行当中又属金,金性收敛,有寒性收引凝滞的特点,因此一旦收敛过度的话,就会出现气郁。
而肺又主人的一身之气。气一旦受阻、郁结,行血必然受到影响。
气又为血之帅,“帅”被困,气则不行,接下来自然就会连带出现气滞及血瘀,而影响到“肝藏血”的功能,又形成肝郁。
所以叫“肺主悲”,且肺藏魄、肝藏魂,魂魄不安自然忧心忡忡、疑神疑鬼。
比如林黛玉,从所感“秋花惨淡,秋草黄”而隐射出自己的命运,联想到:“牵愁照恨动离情”。
可见它的好处和作用也是有的,那就是成就了古今文人的多少诗词歌赋。当然,也不乏更多“东施效颦”者的令人反胃。
要说当今之人的病态恐难透出古人风韵啰,还是消停一点比较好,扛活、耐活恐怕还是硬道理。
长期肺气不舒或者肺气虚的人,还会出现凡事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没有主见,或者凡事总往坏处想,也就是没有魄力、当断不断。这也正是“肺不藏魄”的一种表现。
所以,传统瑜伽和中医的说法是非常一致的,瑜伽哲学认为,身心之间是连接、一致的,因为它们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纽带,这就是——气!通过调气便可以调顺身和心。
可见瑜伽和中医是一脉相承的,其中的秘诀就在于——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
别一说到调气就知道呼吸之气,如果只会呼吸之气,那中医还下药干嘛,直接“喘气”不就治病了吗
您发现了吗?文道瑜伽的一大特点,就是每件事情、任何问题总是喜欢跟大家讲道理,为什么要讲那么多道理呢?就是因为我们经常会诧异地发现,当一个道理摆出来的时候,往往是曲解的人远远要多过明理悟达之人,而且会变成五花八门的曲解套路。
真是:正道只一条,邪见千千万。
秋季当如何与天道相应,纠其偏性,调养生息呢?
《内经》有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这样的好处就是“以缓秋刑”,可以避其秋天萧杀之气的伤害;还要“收敛神气”,方可“秋气平”;还要“无外其志”方可使“肺气清”。
看看 看看,没有一个秘诀是整天在大谈补补补、吃吃吃的,所以很多平庸的“养生专家”的话,是不可多信的,庸人加俗气,庸俗就是这么来的。
何为真雅士?天地清明方养雅士之气也,只补不节何来清雅?
老祖宗说得很清楚:“此秋气之应,收养之道也”,必须与天时气机相应,方为收养之道。收,指秋天之气的收敛特性,这叫“道法自然”。
可见,调气、调神、调身是一体、相连的。
背道的结果是什么呢?老祖宗告诫:“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长者少”。如果背逆秋天气机运行规律的话,首先就会伤肺,到了冬季就会因阳气无法收藏而出现阳虚腹泻,从而导致提供给冬季闭藏阳气、肾气的资本严重匮乏。
可见,四季与调气、调神、调身是必须相应的,你如果不懂天道,光等着得病之后找医生,你以为医生是玉皇大帝呢?玉皇大帝也罢,王母娘娘也好,他们也不能逆天行道啊!
要想解决气郁和悲秋问题,宽胸理气第一重要,宽胸理气正是顺应了肺气宣肃的特点。也就是说,用宽胸理气的方法提升了肺气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之后,这些气郁、气滞的身体问题,伤感、悲秋的情志问题,也就会被身体正常的功能自行解决了,所以,这就是瑜伽所说的通过“气”这个纽带去“牵动”和调节身与心。
道理懂了有用吗?“有道无术是空谈”,这时候“术”——工具和方法、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说实话,在这个方面“瑜伽导引法”就远比吃药、打针等任何外来的医疗手段的优势大得多了,因为几乎没有什么药物可以真正解决情志的问题,而“瑜伽导引法”的三大特点正是——调身、调气、调心(神),身、气、心“三调”。
用什么功法最好呢?
网站在线小课当中的“开胸顺气功”就恰好具备了最直接、针对性最强的宽胸理气功能。气机纾解了,气郁自然就散了;气脉通了,郁闷之气散了,情志、心理也就释然、释放了。
当然,天下没有一日之功,最反对有些人伤害了身体几十年,才跟练几天或者两三个月,就来问疗效了,请记住:内家功法不是给得失心重的人准备的。因为得失心本是妄心,哪有妄心成就内功的道理呢?
“开胸顺气功”远比用发脾气来宣泄郁闷要合理的多,发脾气一准儿是会气虚、伤气、耗气血的。而且脾气大了,还有很大的危险性,比如血压高的人、血管老化的人、心脏病的人,在发脾气中导致血管破裂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开胸顺气功”是调顺和纾解气机、情志的,且易筋、易骨,使血管更富弹性,这才是符合规律的“自然疗法”。
很多会员朋友反映,修炼瑜伽导引法之后,发现自己不像原来那样爱发脾气了,这正是因为“气顺了”,通过瑜伽导引法调顺了气机,这不就是达到了《内经》所说的“气从以顺”吗?
爱发火叫“肝阳上亢”,也叫“气浮于上”(高血压更是气浮于上),而金能克木,调节了肺气,就可以起到开宣和降气的双重功能,这一宣一降正是中药当中常用的宽胸理气的方法。肺气以宣降为顺,气降了、宣发出去了,这火气当然也就升不起来了,这气也就顺了,气机沉降了,血压自然就下降。
这才是最合理、最健康的疏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