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调系列:一
关注秋季保养的人似乎不是很多,因为金秋季节实在是太短暂了,一不留神就过去了。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想到最多的恐怕也就是多吃梨子,目的是什么呢?说是——润肺。
看来,起码我们很多人是懂得秋天应当要“润”的。所以,谈到秋天的保养,重点就是一个“润”字。为什么是秋天注意“润”呢?很简单,因为秋燥,燥是秋天的气候特性。
那为什么我们常说润肺、润肤、润肠,而不说润肝、润心、润胆什么的呢?这又要说到的它的本质、性质了,肺与大肠在五行当中都属金,金性喜润,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原始动因”,而秋天的天地之气的性质是偏燥性的,这就形成了对立、相克的局面。所以要通过“润”来达到“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纠偏目的。
肺与大肠喜润,这好理解,而润肤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肺主皮毛,所以从性质上来讲,要想皮肤滋润,肺气的宣发功能当然很重要,外部的润肤水再好,也比不过内部的气血滋养,而怎么才能让体内的气血输送、滋养到我们的皮肤呢?这就离不开肺的宣发功能了,当然还有肃降功能,因为体内的废物、垃圾的排出,也离不开肺的肃降功能;面子上的“违章建筑”多于体内不洁有关,而体内的不洁又与肺气的肃降功能弱有关,不能升清降浊,如果体内的脏东西不往下走,也多于“气逆”有关,气逆正是肺气的病态反应。
燥分为内燥和外燥,秋燥在初秋和深秋是有所不同的,初秋容易感受的是温燥,一夏天过来了,升发过度,因此以伤津为主;而到了深秋的时候,出现的多为凉燥,中医说“燥为次寒”。所以,我们常说“春捂秋冻”的所谓“秋冻”,不是指深秋,要不信你试试,肯定容易感冒,这就是为什么在秋冬交替之际,感冒频发的原因,而且常常伴随咽痛、咳喘、痰多,这就是燥寒的缘故。
无论是那种燥,首先伤肺,因为金性恶燥喜润,而肺与大肠属金,当然大肠也恶燥。
但是,当真润肺、润肠、润肤,就是要吃一些滋阴、滋润的食物吗?梨子、蜂蜜、猪皮、阿胶、银耳、莲子等等,吃了以后真的就可以起到润肺、润肠、润肤的功效吗?从表面来看,这没错,问题是“润”啥都离不开津液的输布,这个运输津液的功能是要靠“气”来推动的,如果你不懂得行气、不懂得调节肺气的宣发功能,你本来身体布散水液的功能就差,如果再一味地多吃这些滋润、凉性的食物,恐怕滋阴不成,反生痰饮。
再说凉燥之邪,其实就是外感风寒引起的,而寒性收凝,使得人体气机郁滞,造成津液凝聚在局部不能布散,局部没用的津液很多,形成痰多、咳嗽,这叫寒饮内停,而这种寒饮又阻碍了津液布散的通道,加之秋季收敛,所以又形成了局部的咽干、鼻干等。
再说大肠,出现问题多为便秘,多数人的便秘是不适合采用凉润之物的,因为排便困难、长期便秘的人,多数是气虚问题,无力推动废物的排泄,甚至多数人对大便无感,没有便意,这是多明显的气滞状态啊!还有就是痰湿原因,大便粘滞、不尽,如果再用蜂蜜等粘润之品,反而会助湿、助邪。
聪明人听到此就应该明白过来了,无论是润肺、润肠、润肤,统统离不开气机的通畅。所以,理气是润燥的前提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肺又为水上之源,所以通过内在功法的调节,使其“开胸顺气”、开宣肺气、疏通气脉,将有用的津液送达身体需要的地方,通过降气使其浊气下降,同时将津液肃降、布散至大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润肺、润肠的长效。当然,肺的宣发、肃降、布散的功能增强了,垃圾废物排出了,营养物质自然就会输送到“面子”上了,润肤也就水到而渠成了。
加之现代人体内有痰湿和水液停聚的人居多,如果不懂得行气,而单纯的滋润,反而会使身体通道愈加堵塞,而形成恶性循环——局部干燥,局部湿滞。可见,通才是关键。
文道瑜伽中的“开胸顺气功”自然就具备这样一种宣导气血的功能,至于原理,大家可以去阅读会员区调理功法版块中的一篇文章:“开胸顺气法——给你的身体换换气”。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中医是讲究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比如,肺主一身之气,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一个主宣发肃降,一个主升清;肺司呼吸之清气与脾主水谷之气之间合而产生宗气,宗气直接影响到人体后天之气的生成。你说它是不是单一润肺所能解决的问题呢?再说,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果不调理脾气,能不能单纯靠润肺来化痰呢?所以脾胃不和、脾阳不振的人,管你是润肺还是润肠,都将是越润越糟、雪上加霜的事情吧?
所以,要想利用秋季滋润,还应该配合“脾胃运化功”的调节(建议大家阅读一下在线小课中的“脾胃运化——祛痰湿”的文章)。至于如何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进行功法间的调配练习呢?那要根据不同人的身体情况和自身的修炼计划而定。
这其实也是中医五行当中“培土生金”的原理,因为凡是调理脾气或者补脾的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调理肺气、补肺的作用,药食如此,瑜伽导引内功“宣导气血,引治疾病”的功能更加直接。
当然,通过宽胸理气、宣肺、祛痰湿、提升运化功能、打通气脉之后,再利用一些滋润的食物来防止秋燥,这就不一样了,这就叫“应季”了,而且也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多食生冷水果还是不利的,所以要因人而异。
由此看来,东方文化看待一切事物,均不是在套用死板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