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人急于求成(1)
凡是看中医治病而急于求成的人,多半都存在对于中医的误解和无知,甚至很多病人以为三天、两天就调整和调换药方的中医是没有开对药方,以为大夫没有找准他的病根,以为这位中医大夫判断病情不准确。
你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这恰恰是一种颠倒的想法,这是缺乏中医常识的观念。
我今天不妨给大家普及一个识别庸医、不良中医的方法:
但凡一剂药就给你开出好几十味药的大方子,一定不是什么好中医(管他自称什么专家),即便毒不死你,起码也是“黑”你花了冤枉钱,而且里面起码一半甚至一大半的药,都是根本没必要吃的,或者是可吃可不吃的,再或者就是把预后的药也提前给你下了,宰你一刀是一刀,这叫“一刀见血”。
还有一种“黑”大夫,那就是给你一个方子,而且一定是“大方子”,一吃就是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久不换药方。这也一定是一个不良中医,德与技双差,这叫“一条道走到黑”。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人看中医不说“治病”,而说“瞧病”、“调病”。所谓“瞧”,即是需要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调”是指调整、调节。
调什么呢?
一名好中医的最大本事,就是随时可以把握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走势,事物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因各种内因、外因、机缘而发生改变。
这些细微的变化,有时候可能是风云突变,有时可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又可能是潜藏危机,又可能在恶变的表象下却暗藏好转之反应。
因而,有时需要推波助澜,有时需要顺势而为,有时需要釜底抽薪,有时需要提壶揭盖……
请问:哪一种是能够一用到底的呢?哦!难道你可以——
一味地推波助澜而不收手?
一味地釜底抽薪?
一味地提起“茶壶盖”使劲晾着?
……
中医里的乾坤、章法大着呢!行的是大医之道啊!古说中医“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是有道理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成为好中医的。当然,病人看中医“不服”,也未必没有自身无知的问题。
由于“百病生于气也”,所以发病之初不是风寒署湿燥火,就是气血津精液郁结;不是忧思悲恐惊,就是气机升级出入发生了逆乱,而这些内外交织的层面,绝不是西方医学在解剖学架构下的仪器、指标所能发现的,更谈不上从有形的层面下手治疗了,因此西医会觉得你没病,而中医却认为你有病。
二者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就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西医的界定标准是必须见到物质层面上的有形之物,而中医是根据天道人理、阴阳及自然规律洞察出人体正邪之气的变化、气血津精液的走势、温凉寒热的影响、五行之间的生与克、气化功能的强弱、情志的波动与刺激等等,因此中医看待问题是系统性和整体观,考量的是有形与无形的双重层面,甚至必须推论出“无形生有形”的发展趋势。
这叫:规律!中医是研究规律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天道人理啊!
好,即便你是站在“外行看热闹”的角度比较一下,中医和西医之间,哪一个需要权衡的利弊多?事物、环境和病情究竟是死板的、一层不变的,还是瞬息万变呢?是顺势利导还是要顶风而上、逆流而行、强势打压呢?
读过《黄帝内经》的人,当知中医的起源从何而来,是从观天地之相,而读懂天地之法,而得出了“天人相应”的大道规律。
那么请问:不懂天地规律,岂能论及人体?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再怎么矫情都是歪理邪说,因为你“不识天道焉知人理”?你以为、你认为有什么用?顶多叫妄想执著罢了。
可见,岂能一个方法、一种方子包治百病的道理呢?都是不懂事物变化之理。
不懂哲学的医生和不懂哲学的科学家,一定不会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