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入门
修炼瑜伽为何要强调——静心?
 

  
   
    常有一些朋友留言,提出一些问题,诸如:练习瑜伽为什么要求觉知、意守?为什么要求静心?为什么要配合调息?


  在大多数人看来,瑜伽只不过就是几个美丽动作的展示而已,把动作、姿势摆正了、标准了,不就行了吗?而大多数教练也是这么教的,再或者就是把体式和冥想一类的静功决然的割裂开,静就是静,动就是动,这在哲学中被称作“二元对立”,无法达至身心合一、阴阳合一,而且根本就不是“瑜伽”一词的本义。

  我有时候看着瑜伽教练们,一个个累累巴巴、上气不接下气的帮着别人纠正姿势,摆正“造型”,说实话,我看着都觉得浑身较劲儿、肌肉发僵。我真的佩服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如果瑜伽真是这样的话,我是干不了的,像我这样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人,不累死,也得耗气、伤气、累趴下,这哪能与“养生”挂上边?岂不是身心俱疲?你自己都伤气、耗神了,还如何教给别人养生之术呢?

  大多数瑜伽场馆都把分解动作当成瑜伽修炼了,这就是瑜伽当中“教”与“学”的双重误区。


  要知道,如果你不学会调息,整天把这口气儿吊在上头,降不下来的人,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气短、心慌、血压升高、肝火旺、遇事沉不住气等等等等,说穿了,就是影响人的寿命。反之,学会调息的目的,不言而喻,肯定能够对治这些状况喽。

  同样,气调不顺的人,肯定难以放松下来,不能放松的人,必然就会锁住气血,气血一旦淤滞,气脉一定不通,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脉不通,这心就不得安,而“心藏神”,这“神”藏不住,什么失眠、抑郁、烦躁等等,便后患无穷。为什么?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就是:“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

  所以,现代医学近几年也开始提出很多慢性病以及癌症,多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因为它会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内分泌,从而打破免疫机制,破坏内环境稳定。现在,国内外一些大的医疗机构,已经增加了相应的辅助疗法,比如:松弛疗法、静心疗法、催眠疗法、冥想疗法等等,而这些统统都是东方修炼术的衍生品,西方医学界称其为“东方医学”。

   但前提是,一个不会放松的人就无法静心,气机就会紊乱,调节功能就会失调。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体内痰湿重的人,或者阴虚火旺的人,还有瘀血比较明显的人,一旦做到“自觉功”,“病态”就显现出来了,有的心烦不安;有的大脑昏沉;有的人痼疾开始尘沙泛起。甚至有人躺着练习放松术的时候,竟然每次都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就是身心机制的一种紊乱,使他失去了“静”的能力

  这些人应该怎么办?

  像这样的人就不能强迫自己直接做静功了。静功,指的是心静,而不是身体静止不动

  既然心不能静,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跟练,随着老师的引领自然地进入“以静制动”的练功状态,我们在动功、体式中“植入”——调息、觉知(内守)、松空等等引导。这时候,你的心并不是无所依托的虚耗,而是有所依附,有事可干,干什么?把心安住在调息、放松、内在感觉上。再不济,再找不着感觉的人,你总还可以把你的感觉放到练功时体内所产生的酸、麻、肿、痛、热、窜的感觉上吧?或者选一曲你最喜欢的静心音乐,把你的心安住在静静乐曲上练功,也远比教练上气不接下气帮你纠正动作时,不停地产生紊乱的气场,要强上百倍。

   动作并不能治病,因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是我们老祖宗的英明之处,发现了“静极生动”道理,这样才叫内动、内运。

  因此,一个只会把体式练成外形动作的人,同时也意味着他是个不懂静功的人,尽管他的莲花坐双盘的姿势再如何标准,也是徒有其表。

  那我们练功从哪儿下手呢?就是“以静制动”。然而,一般人不太容易做到,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跟练来完成。

    【关于以静制动的好处,“静心室”当中,有一段视频讲座:以静制动——激活潜能的秘密专门谈到这个话题,大家不妨去了解一下】







返回列表
返回列表
首页 搜索 购物车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