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一谈到健康保健的时候,往往就会一根筋地往“嘴”里跑,其他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一律懒得考虑。但凡吃的简单清淡点儿了,便会有人在旁边想都不带想一下的脱口而出:“不吃点儿好的,不吃荤的,会营养不良吧”。
所以,古人提倡学道好啊!为什么大道之学都讲究悟入禅定呢?不就是为了让你的心“修”成一面明镜嘛!能起烛照作用啊!同样是一件事情,能起观照的人,就容易看清事实真相——事物内在的“原始动因”,而它是“照”出来的,不是从你的妄心里冒出来的,冒冒失失、不知不觉的话一出溜就从嘴里蹦跶出去了,就是俗话说的——不过心,不过脑子,这就是典型的潜意识在作怪,而且这种完全不自觉、不自主的意识,就是迷根,它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执迷不悟,所走的道就是迷途、离经叛道。
这就是佛家说那个敏觉灵智的觉性“不起作用”了——不识本来面目;瑜伽认为这全是“人心向外”惹的祸。
可见,你的认识观、认知度的正与偏、对与错,压根就是从“心”开始的,形式不重要,无非是外在的表现而已,它只是实质、本质所显现的一个“相”罢了,而人与人之间、愚痴与智慧之间的根本差异,只存在于你是从“根”上还是从“识”上起用的问题。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用心”方式。
熟悉并用心了解过文道瑜伽的人,可能会发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文道瑜伽无论谈到一桩事情或者一个问题、一种现象的时候,总离不开“插入”天道人理。为什么?这叫实修啊!历事方能炼心,世间法尚且讲究理论联系实际呢?否则就是空谈了,空谈既然都能误国,误掉一个个具体的人自己的一生、误了你生生世世的慧命,难吗?想不难倒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佛教是最实用的大智慧(般若智慧),它教会我们要——舍识用根、转识成智。可见,绝大多数人不明坐禅之理,都成了坐“缠”了。
就算你能“坐”成袁了凡先生那样的一念不生,也毫无妙用可言,因为《金刚经》全经归根结底就围绕一件事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但不生心,这就是师尊在《楞严经》中所批评的“内守幽闲”——“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还是分别、执著,执著偏空而已。
可见,经典不是拿来显示知识量的,更不是用来附庸风雅的,会背没用。什么叫修学?会用有用了才是目的,否则不仅是睁眼瞎的问题了,反是徒长知见,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明还能其什么作用?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多少号称学习传统文化,结果却是——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邪师说法”就这样顿时生成了。
既然口中会说“佛法不离世法”,就当知不离吃喝拉撒,觉了就是智,不觉就是迷、就偏、就痴,这是正信和迷信的区别。佛法不是知识,更不是迷信鬼神;瑜伽也不是抻筋掰腿、扭曲身形。它们都是一种合道的生活方式,真实修行证果的境界。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每说一件事情,都力求在事相上起修、起学、说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更是“鱼”与“渔”的不同价值所在。
所以说,管你谈什么,妄心里出来的东西总不可取吧?谈健康自然也不例外,也得合道吧?自然也能起到“反闻、反观、反照”之妙用。
比如说,当你脱口而出“不吃好的,不吃荤的,就会没有营养”的时候,能不能先这样呢?念头一出来的时候,先“回光返照”一下:“咣!住嘴”,随机反问:“此念从何而来?”当下顿时“照镜子”,看看你的“镜子”里究竟“照”出来的是什么像(相)?
放眼看过去的境界相不都是: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心梗、脑梗、痛风、糖尿病、肥胖症、儿童早熟(早熟必定早衰,这已经是医学结论了)、肝癌、胰腺癌、乳腺癌、淋巴癌、肠癌……
好,“镜子”照完以后,再次反观:请问这桩桩件件,哪一样跟营养不良有关?哪一样又不是佛教所说之“饮苦食毒”的病呢?
请继续反观内照:如今这饿不死、冻不坏你的所谓“营养不良”——
究竟会产生多大的生死疾病问题呢?
它有多大的后患何以让你们一个个的天天为此暗耗心神至此呢?
你知道,人类天天为了自己都不自觉的暗耗心神要缩短多少阳寿和阴德吗?
这本账跟“营养不良”之间的巨大得失差异,你这个攀援不断的所得心算过成本吗?
去好好读读《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去看看什么是命根子,什么是不生病的天道人理?
去看看性命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为什么老祖宗强调——性命双修?
【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