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瑜伽功法的“坚”与“柔”,恐怕有人会产生疑惑了,心想:“外形瑜伽”练的不正是柔软度吗?柔软不正是它的主攻方向吗?你原先批评它的不正是柔术、柔体表演式的“瑜伽”吗?而现在为何又说它是因强硬而产生内伤呢?
我们要清楚,它这是在强制、压迫、刚性、驯服之下的表象之“柔”,而实质上坚、硬、刚、紧、收缩、外力、乳酸聚集,才是它的“性”(本质、性质)。而且,它不是以身体主导下的瑜伽修炼,而是以意识的强制性来主导,使身体变成了意识的奴隶,使身与心之间产生相互对峙、防范、紧张的下意识状态,至此又形成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不和谐,所以有人说练习“外形瑜伽”是——犹如两个自己在打架,一点没错。
请问:身心在这样纠结的状态下练习出来的“瑜伽”,何来的减压、放松身心、调节神经和内分泌之功能?全是反的。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这正是导致内分泌异常、精神紧张的一个重大因素,甚至血压升高、心律不齐、气滞血瘀等等。长此以往,必会导致内环境不稳定、脏腑功能异常。
你想,(上篇讲了)人体的肌肉组织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连细胞都会迅速死亡,还有何功能可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这个本质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懂,否则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外伤,更要命的是内在伤害,不可不慎!
另外,根据我们十几年来的观察发现,长期习练此类“瑜伽”的教练,不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连悟性、反应、灵敏度、思维方式、智性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简单点说,就是这些人很难懂道明理,更不要说心法了。辨别力、理解力常常就如同唱歌跑调一般地荒腔走板,且并不自知。
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呢?是与压根不懂瑜伽的初学者对照出来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一张白纸和胡写乱画之间的不同。所以,对这类教练的教学、教育常常如同“戒瘾”,非常的困难,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彻底放下错解的愿望,尽管事实已经在他们的身上反映出了反效果。
好,再来说说真正的瑜伽之“柔”。
首先,是身体为主导,而大脑处于一种随顺、观察、维护、配合、享受、自觉、结合、一致的淡然柔和状态,这样一种祥和的练功状态会逐步修炼出你的“觉性”,并给身体和心灵、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此刻,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心主血脉”、“神能驭气”,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的生态环境。
说到柔,莫过于水,上善若水任方圆,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太极拳内功运用的最好,它是在行云流水般的状态下气压群雄,是气与水、心与火的交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而在我们的“文道瑜伽导引法”修炼当中,始终不离此道,同时也汲取了太极之精髓(2015年8月17下午,专业班的学员们有幸聆听了文道老师解密——文道瑜伽功法中所暗藏的太极之妙,并用身体体会了其中的内在价值。以至于当时的气氛非常活跃,个个眼中泛光,触“功”旁通)。
内功之柔,是一种静中之柔,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就是太极拳中的“化劲”。内力、内劲与外力的区别就在于,内力是一种气力、合力,而不是爆发力、强制力;是主动之意力,而不是被动之压力。总之,内功用的是灵性,激活生命的灵性,老子谓之“静曰复命”,这样方为“性命双修”。
另外,别忘了,水在人体中的分量就占去了70%左右,它是否洁净,是否具有渗透力?靠的不是长期练就的肌肉阻力,这会适得其反。它靠的是“冲气以为和”,而气机的升降出入、内在的运化功能并不受你意识的支配和主宰,恰恰是在“恬淡虚无”与“精神内守”的状态下,才能实践的。
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和境界呢?就是一个字:和!
这个“和”的境界,就是阴阳动态平衡,就是太极拳内功中所说的“太极劲”。
所以,我们才不断强调要跟练整套功法,因为整套功法的引领可以把你直接带入一种身与心“和合”的状态之中,去达到身心合一、内外合一的境界。此时,便在浑然一体中,消融了一切的滞障与不和谐,这才叫——调和、调节。
请记住:《黄帝内经》讲的和合状态是“肌肉若一”和“独立守神”,而不是肌肉结实、有力、强硬,这个“若一”不正是内外都要和合、平衡的状态吗?否则,你成天“犹如两个自己在打架”,何来“若一”?怎么“独立”?谈么“守神”?不会“守神”,你的真气焉能“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