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面上的瑜伽垫子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无中生有,不仅色彩艳丽、创意繁多、质地不同,就连厚度也是从1mm、3mm直到10mm,甚至还有15mm不同厚度的反差,关键是商家还派生出“初学者”这样的噱头。
不仅如此,除了瑜伽垫子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所谓瑜伽练习工具,诸如:瑜伽砖、瑜伽球、瑜伽凳、瑜伽挂绳、挂钩、吊绳、吊床……
照此看来,几千年、几百年前的瑜伽师们都望尘莫及了,这么繁多的瑜伽工具,大概超越老祖宗的功力看来是——必须的了?
修炼瑜伽当真需要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名堂和工具吗?
这些噱头真的有助于瑜伽功法的内在修炼吗?
到底是伤害多于功效,还是练习的助力呢?
这些工具到底是有助于“修身养性”,还是有助于“人心向外”呢?
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方便修炼、提升功效的瑜伽垫子呢?
文道老师告诉我们——
所有人只需要选择一种类型即:一块瑜伽垫子就足够了。
到底应该如何选择这样一块跟我们的修炼功效息息相关的瑜伽垫呢?
的确,质地、厚薄、色彩、软硬、摩擦力等,都将对我们的修炼功效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但是,瑜伽垫子的选择却根本无需因人而异,选对了,便适用于每一位练习者。
为什么?
到底应该因何而异呢?
其中的原理、原则是什么?
它的功效和反作用究竟从何而来呢?
下面就请看文道老师怎么说?
瑜伽垫的选择标准:
1、环保——无毒、无味、无污染
我们练习瑜伽本来就是冲着健康这个目标而来的,千万不可以因为选择了有毒的垫子而伤害身体。所以,无毒、环保是瑜伽垫子的首选条件,这一条绝对马虎不得。
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虽也声称无毒、环保,但未必是真的,这就要靠自己鉴别了,除了看它的认证以外,如果在淘宝等网站上买回来,感觉不对,就退货,不能勉强使用自己感觉不舒服的垫子,不仅影响你的练功体验,如果真有毒,练功就适得其反了。
2、防滑度的选择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一点保证,那么我们就不需要选择瑜伽垫子了,跟毯子也没啥区别了,所以这一条也是我们选择瑜伽垫而不是毛毯作为工具的一个重要因素。
防滑的作用在很多功法中是会直接影响功效的,比如:顶峰式、眼镜蛇式、婴儿功、鱼式、双角式等,一旦失去防滑作用,就无助于我们练习时放松身心,也不能给予我们所需要的良性阻力,尤其是“极限上放松”这一条。
但是,一定要注意,防滑是必要的,但又不能太涩,防滑不代表过涩,涩是指什么?你想挪动一下身体都费劲,而且特别容易沾染灰尘、皮屑,且静电严重,头发沾在上面掸都掸不下来,要用手一根一根的拽下来,这种瑜伽垫子不仅不易清洁,关键还会因阻力过大而影响练功效果,尤其是我们修炼瑜伽内功的人,如果不练功顺畅、流畅,烦都烦死了,哪还能静心修炼呢?
当然,有很多瑜伽垫子天长日久之后,材质往往会渐渐变硬,弹性也会愈发降低,这样的瑜伽垫子就应该换掉了。
总之,要弹性适中。
3、瑜伽垫薄厚的选择
近几年流行一种说法,什么“初学者适合”的厚度,“专业人员”适合薄的,有的竟然超薄到了比毯子还薄的程度,有些“外形瑜伽”的教练所使用的瑜伽垫子,简直就像一块厚一点的布差不多,叠起来就是一小块儿,往平常用的包包里一放就走四方了。反之,他们却建议所谓的初学者,用的垫子竟然加厚到10毫米,甚至还有15毫米的瑜伽垫子,简直就是在海绵垫上练功,连席梦思都不如。
这种厚薄不一的说法,全都是无稽之谈。
难道练习瑜伽还有啥“耐药性”和“过敏症”吗?哦,难道练习久了的人,瑜伽垫子对你就产生耐受力了?初学、初练者就薄皮水嫩、不堪刺激啊?难道瑜伽垫子用久了,就会对你身体的按摩功效降低了,就使你变得皮糙肉厚,对外界刺激无感觉了,对于血脉、经络的刺激作用就降低了,就必须用薄的不行的垫子来强行刺激啊?
我真是佩服这些“外形瑜伽”者们与众不同、胡编乱造的思维方式哎!好像瑜伽的功效全来自于外在和表面的刺激似的,那倘若这种理论成立的话,我们就不必练习瑜伽了,干脆就用身体去撞树、撞墙好了,如果还嫌不够刺激,就请人没事便打你一顿板子,打多了也许你的功力就越来越强了。天啦!这不是神经不正常吗?看看这“人心向外”多么地使人变得越发愚钝和愚痴啊!
按你这么说的话,我们中医针灸都应该按针灸次数来换针;医生应当按针灸时间、天数的长短来选择扎轻、扎重了?扎针越久的人,功夫就越深咯?
可见这“外形瑜伽”的一贯做法始终就是在追求外在的刺激,不仅练功,就连在瑜伽垫子上都要玩出不同的“花活儿”。为什么?这就是内在功力缺失之后,一定就会没完没了地向外“攀缘”,超不出这个路数。即使不在垫子上玩花活,也要在什么瑜伽球、瑜伽凳子、瑜伽砖、绳子、钩子、水上、墙上、空中倒腾,至于“瑜伽”二字,对于他们来讲只不过是一顶非顶不可的“顶戴花翎”罢了,瑜伽只是虚假的招牌而已,干出来的全是实实在在反瑜伽的事儿。
那么,选择什么厚度的垫子最合适呢?6mm的厚度最为合适,至少也不能低于4mm的厚度,也不可以超过6毫米的厚度。一般放置在地板、地砖上面的垫子,通常就选择6毫米为宜,如果是有地毯的地面,就选择4毫米即可,6毫米的也照样可以用,太薄的垫子不服帖,会乱跑,容易拧巴,尤其是在地毯上。
这种厚度的选择,跟练习功效是有很大关联的。比如,就拿“摇摆功”举例来说吧,如果在我们中国的内家功夫当中,有一种功力叫做“开脊”,它是运用内力、内气进行“拔背”(不是指外形上简单的弓背,还需要配合调息、松空、静心、观想等,这是专业培训中修学的内容),有助于打开膀胱经和督脉,辅助打通人体“精、气、神”的通道。也就是说,“开脊”是通督脉最为基础的功底,而瑜伽的摇摆功呢?添加了一些外在的助力,那就是“滚背”的动作,来适度刺激、按摩人体的脊椎关节。但是,如果瑜伽垫太厚了,就不能刺激和按摩人体的脊椎了,尤其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本来就不会“拔背”的内功和心法,你再失去了外在的按摩这个助力,这样的摇摆功就连“外功”都没有了,更甭提什么内功了,整个摇摆功就变成无用功了。
说句题外话,其实,真正懂得传统“拔背”内功的人,不需要在垫子上摇滚也照样有很多方法“开脊通督”,而我们的“瑜伽导引法”是结合了两者之间的最大优势,再加之中医经络、中医之道的原理,以求功效的最大化。所以,它并不是依赖单纯的滚背刺激,这一点必须清楚。但是,太厚的垫子不仅不能起到按摩脊椎的作用,而且会因阻力过大而影响内在气机的流畅,影响练功的顺畅,气血的周流。
那么,在你还不懂传统内功原理的情况下,在没有中医基础的前提下,起码也不能连外在的按摩都达不到吧?所以,垫子太厚的话,就好像是在床上滚动一样,没有刺激后背的作用。
相反,如果是太薄的垫子呢?就容易损伤我们的关节了。不仅如此,用太薄的垫子,极容易形成下意识的神经紧张,造成气血阻滞、无法放松、无法入静等后患。
总之,过厚、过薄都不利于修炼功效的产生,跟什么初学者、老练者毫无关系。
4、色彩的选择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容易忽视的问题,要知道瑜伽垫的色彩对于炼功好坏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在色彩上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不要选择亮丽、艳丽的色彩。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刺眼,不宜入静,容易使人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甚至对于练习内功的人来说,习惯了宁静的美妙感觉,一切外在感官的干扰和不服,都会使人很敏感、不舒服,会影响精神的集中,而产生负面体验,甚至宁人烦躁。这不是脆弱和坏事,是这个阶段的良性反映,也属于某种“自觉”力的提升。
要知道,色彩也是有着自己无声的语言和个性的,凡是都讲究“缘”,我们选择的色彩也要和练功的气场投缘,也就是瑜伽所说的“连接、一致”,不能和我们想达到的结果——相悖、不合一、不协调。
而当你看到和趴在艳丽的瑜伽垫子上的时候,只有两种人会不受干扰:一种是“不自觉”的人,没有内在体验和敏感力的人,魂不在身的人,外形瑜伽的人,迷糊人;第二种除非就是有定功的人,了了分明却又完全超脱,这种人已经超越了,他不是无知、无觉、无感,是超越,这种人一个瑜伽垫子还需要纠结什么,没有垫子也照样可以进入“无招胜有招”之境界了。你若不是这样的人,就请你还是顺应常人的规律为妥。
选择什么色彩的瑜伽垫呢?
清爽、自然、中性色彩,看上去容易使你感到安静、安宁、安稳、澄净、舒服的色彩。当然,也不要选择太过沉闷、沉重、令人压抑的色彩,比如:黑色、土灰色、咖啡色。一般情况下选择天蓝色、草绿色、墨绿色、深紫色等,其实都不错。
一定要选择令自己练功时感到舒心、舒畅、开阔的垫子。
5、摒弃所有其他辅助工具
那些健身球、瑜伽砖、吊绳、吊床等工具,对于瑜伽功法的正确修炼所起的作用,可以负责任地说:毫无价值!完全是在糟蹋瑜伽这个词的本义。
为什么?
因为它跟“瑜伽”一词的宗旨以及瑜伽所倡导的制感、收摄、宁静之间是相悖的;跟我们传统导引术、内家功法——修身养性、身心合一、以静制动、心澄貌亦恭、气定神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主旨也是想违背的。说白了,就是倒腾自己这点外形而已,连脏腑及身体各大系统的调节功能都难以达到,就更甭说“精、气、神”这个先天之本了,毫无内在功力可言。
它不仅干扰练习者调心、调气、调身,而且容易平添内外伤。这其实还是因为“外形瑜伽”从根上就是错误的,还会引申出那么多的“后遗症”。
引用美国临床医学专家的话来说,他们认为:“整体瑜伽的练习不要求使用任何辅助工具,也不需要镜子,这些辅助工具往往会转移你的注意力。”
换句话说,除非你练得压根就不是瑜伽。